破解AI“吃电”、新能源装机已超火电 新一轮电改10年新起步
2025年的电力行业注定不平静。恰逢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迎来十周年,在AI迅速发展带动用电量攀升、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火电装机等多重因素助推下,电力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3月26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北京举办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会上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十周年,电力行业要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做好“十五五”电力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能源安全为首任,全面增强电力安全供应保障能力;锚定“双碳”战略目标,持续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与产业升级并重,着力培育更多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AI等行业用电量攀升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全国电力消费系列指数中的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29.5,较2020年增长了29.5%。全国所有省份用电量均为正增长,西部地区用电增速领先。电气化发展稳步向前,人均用电量接近7000千瓦时/人,已超过英国、意大利,与德国、法国的人均用电量规模基本相当。 为什么近几年全社会用电增速一直大于GDP增速?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侯文捷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全社会用电量与GDP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差异,导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存在偏差。经济、气温等因素会引起全社会用电量与GDP的结构变化及波动,因此也带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波动,但近年来全社会用电量与GDP增速变化趋势总体同步,两者之间的关系未背离。 除此之外,单位GDP电耗上升,是近年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的直接原因。侯文捷指出,第一、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提升是单位GDP电耗提升的主要原因。 中电联数据显示,目前用电结构持续优化,呈现由第二产业用电向第三产业、居民用电转移趋势。2024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3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9.7%;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6.3%,恢复快速增长势头;居民生活用电量1.4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 值得注意的是,以AI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中电联数据显示,2024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增长30.9%,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0.9%。初步估算目前我国5G基站用电量在1千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在1%左右,同比增长27.7%。 而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人工智能+”行动向更广范围铺开,这一电力数据还将持续增长。 中电联预计,在电力消费方面,预计2025年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0.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000亿千瓦时、增长6%左右。其中,全国算力基础设施用电量将达到3600亿千瓦时,5G基站用电量将达到1400亿千瓦时左右。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超过4000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占比将接近6%。若不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2030年碳排放量将超过2亿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表示,我国算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电力自给率不足40%,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导致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而西部地区电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而且东部地区绿电资源不足,难以满足绿色化发展的需求,西部地区的绿电消纳能力有限,导致资源浪费。现有储能技术(如锂电池储能成本约1.5元/wh)难以支撑全天候绿电供应。 不过,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已经将算力电力协同作为重点发展任务,提出将在2025年底初步形成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 黄伟建议,要实现跨区域算力资源与绿电资源的动态匹配,通过绿电直供协议和跨省调度平台,减少西部弃风弃光。完善电力与算力交易机制,制定算力峰谷电价政策,引导错峰调度,降低电网尖峰压力。 新能源装机首超火电 电力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电力供给也在同步紧跟,电力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中电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千瓦/人,同比增长14.3%。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同比多投产6255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58.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特别是,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24年,全国新增新能源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装机容量的82.6%,成为新增装机的绝对主体。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14.4亿千瓦)。全国已有14个省区新能源成为装机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利用率总体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 不过,杨昆提醒,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第一大电源和新增装机,新能源发展面临“消纳不足”与“弃电”的突出问题,增加行业转型可持续发展难度。 据分析预测会上的数据,2024年,我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5.9%,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为96.8%,同比下降0.7和1.2个百分点,全国有7个地区的弃光率超过10%。与此同时,新能源技术同质化、低价格竞争等“内卷”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以光伏产业为例,2024年光伏全产业链陷入持续亏损状态,多晶硅、颗粒硅价格及组件价格全年降幅分别为40%、39%,行业盈利水平持续走低。 “这严重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协同解决。”杨昆说。 总体来看,在电力供应方面,中电联预计,2025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4.5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超过3亿千瓦。到202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8亿千瓦,同比增长14%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60%左右。 初步建成统一电力市场 2025年是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十周年,也注定会在电力行业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今年2月份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建立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的价格结算机制。 “这标志着新能源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杨昆表示,近期看,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和电价都会发生变化,投资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长期看,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需要按市场要求对发电量以及电价作出精准预测,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杨昆建议,接下来要加快制定新能源上网电量市场化机制细则,通过机制电价保障新能源合理收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探索风电、光伏、火电、储能等多类型主体联合参与市场方式,推动实现各类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不止如此,根据此前发布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和规划,均明确2025年将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面对未来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和供给不稳定性日益提升的供需双重挑战,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以适应新的供需形势,具有强烈的紧迫性。通过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是重要抓手之一。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在会上表示,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跨省跨区市场和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作的电力市场体系。但受新能源快速发展和供需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跨省跨区交易在交易价格、送受电曲线等方面存在成交困难的情况,交易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而且电力市场功能和交易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提升系统充裕和灵活调节能力的市场机制需要创新,电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体系也亟待健全。 根据《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此前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在2025年初步建成、2029年全面建成、2035年完善提升。 对于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预期成果,韩放表示,今年电力市场顶层设计将基本完善,实现全国基础性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基本规范统一。跨省跨区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实现有序衔接、协同运行。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显著提高,促进新能源、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监管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