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面临哪些挑战 “交易外交”陷入僵局

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外交”策略近来遭遇了诸多挑战。这种外交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强硬手段推动谈判,无论是盟友还是对手都可能成为交易对象。然而,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特朗普曾表示:“我的一生都在做交易。”美国媒体将他的外交政策定义为“纯粹的交易”。执政两个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在多个国际问题上采取了激进的立场。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为了促使双方谈判,美国威胁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实施制裁或停止援助。此外,美国还试图获取乌克兰的稀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并提出“拥有并管理”乌方核电站的要求,导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强烈反对。

在巴以问题上,特朗普政府要求哈马斯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并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面临严重后果。同时,美国一度提出“清空加沙”,并以停止援助为要挟,逼迫埃及和约旦接收巴勒斯坦人。此外,为解决国内非法移民和芬太尼问题,美国向墨西哥和加拿大挥起“关税大棒”,认为这些问题是由这两个国家造成的,不解决就加征关税。特朗普甚至盯上了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称“无论如何都要得到”,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

然而,“交易外交”的实际成效并不如预期。在与俄乌两国的谈判中,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遭到拒绝,俄方并未接受美方提议。乌克兰方面也对停火范围不满,不愿转让扎波罗热核电站。加沙和也门地区的战火重燃,以色列军方恢复对加沙地带的大规模空袭,美军则对也门胡塞武装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加征关税采取反制措施,加拿大和欧盟分别宣布对美国商品征收高额反制关税。格陵兰岛民众对特朗普的“夺岛”言论反应强烈,举行了反美游行,丹麦和欧盟官员也纷纷发声支持格陵兰岛。

分析人士认为,“交易外交”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特朗普政府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了冲突各方的真实诉求,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国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纳·图西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更多是为了表演和施压,而不是通过严肃谈判达成共识。这种基于强权的胁迫外交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成果,但难以持久。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评论说,这种做法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使美国变弱、变穷。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